药物是治疗很多疾病的基础,也是股骨头坏死常见治疗方式之一,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物有百余种,常用的主要有改善血循环类、抗凝类、降脂类、抗骨质疏松类、抗炎止痛类等;不同药物适用范围不同,功能不一,患者目前病情阶段适合吃药且吃的药对症,效果就好;患者目前病情阶段不适合吃药或吃的药不对症,效果就不明显或后续病情反反复复。
患者如何知道自己吃的药是否对症?是否把病情真正控制住了呢?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
初步判断
从药物本身成分及作用来判断
众所周知,缺血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根源问题,且随着缺血问题的加剧,骨细胞逐步死亡,造成骨质的受损,同时引发炎症水肿反应,并逐步牵连到髋关节,导致滑膜软骨受损;甚至影响到患腿的肌肉肌腱粘连等问题。
因此,要想治好股骨头坏死,必须针对性解决缺血以及缺血后带来的所有受损问题。那么正在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要观察药物成分及适应症是否有恢复血运、修复骨质、祛除炎症等作用。
第一类:鉴别改善血运障碍类药物
治疗股骨头坏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缺血的问题,此类药物种类繁多,用于改善各类血运障碍。患者可以先观察一下药品说明中关于药物的适应症和成分。再对照一下自己的血运障碍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就知道自己吃的药物对不对症了。
比如,改善血循环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用于改善红细胞变形、抑制血小板释放,减轻血管炎性反应,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作用。
比如,抗凝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抗凝血、改善血液粘稠度,用于因酒精、激素引起的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的血管堵塞

比如,降脂类药物,可改善脂代谢,降低血脂,减少或避免骨内血管脂肪栓塞。用于治疗酒精型股骨头坏死引起的脂代谢异常。
临床上,单单解决血运问题的药物就有几十种,但是患者需要注意的是:血运问题非常复杂,缺血的原因有很多:有外部供血问题(血液粘稠问题、血管紧缩、血管损伤、血管淤堵、血管卡压等)及内部血运问题。因此临床上要想采用药物解决缺血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哪种血运障碍导致的缺血,再对症用药。
因为,比如你是血管损伤引起的缺血问题,如果服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使本就脆弱的血管壁损伤更严重,加重病情发展。
临床上,解决缺血问题用药,通常也不是一种药物能解决的,常常需要联合用药。而且像轻微的血流不畅、血液粘稠等问题可以用药物解决,严重的血管堵塞和卡压,单纯的药物效果不明显,临床中还需联合微创的保髋技术来快修修复受损血运,打通药物吸收通道。
第二类:鉴别修复骨质类药物
股骨头坏死常用的用于改善骨质损伤类药物主要有:抗骨质疏松类和保护关节软骨类、促进骨愈合类等等。每种药物作用不同,患者要根据自己骨质受损的情况针对性用药。
抗骨质疏松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防止股骨头塌陷。
促进骨愈合类药物中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可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蛋白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始终严格调控着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平衡。在骨愈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关节软骨类药物可改善病理性关节液、覆盖保护关节软骨
医生提醒:临床中修复血运和骨质这两大类药物通常需联合使用。因为只有坏死骨质得到修复、新骨生长才是成功保髋的标志。另外药物的吸收过程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的,如果血运不通,也会影响骨质修复类药物的吸收,吃再多的药到达不了病灶处就被中途阻断下来代谢掉了。这样也会大大降低药效。
第三类:鉴别消炎阵痛类药物
长期炎症刺激不仅会损伤关节软骨、还会造成关节疼痛受限等情况发生,在股骨头坏死急性疼痛发作期,医生为了快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通常会开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可快速缓解因髋关节腔内炎症刺激产生的关节疼痛等症状。
总结:药不能乱吃,吃对了才有效。因此股骨头坏死患可先应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初步判断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用是否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如果拿不准,还需及时到医院询问医生,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